時間:2023-07-21|瀏覽:355
2008年,一名自稱日裔美國人署名為”中本聰”的人發布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這是數字加密貨幣概念,第一次出現在世界上。
2009年,中本聰發布了首個比特幣軟件,并正式啟動了比特幣金融系統,隨后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比特幣軟件的運維也移交給了其他成員。
關于中本聰的身份和國籍仍然是未解之謎,但目前比較認可的說法是,他想創造一種全球自由流動、不受政府監管和控制的數字加密貨幣,這是在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背景下產生的想法。
1.去中心化與分布式賬本
中本聰希望比特幣是自由流動、不受政府監管和控制的,這意味著比特幣應該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沒有任何個人或實體可以控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比特幣采用了去中心化和共識的概念。
傳統的數據中心化指的是將數據存放在一個中心服務器上,用戶的數據依賴于這個中心服務器。如果這個中心服務器受到黑客攻擊、內部篡改、企業破產或物理災難等危機,用戶的數據就會處于不安全的狀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將比特幣軟件視為一個分布式賬本,記錄了比特幣區塊鏈中的所有數據。每臺PC設備都可以運行比特幣軟件,并有自己的數據節點來記錄數據。這就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概念。
同時,如果有人想要篡改區塊鏈中的信息,根據比特幣的規則,必須得到51%的節點同意修改才有效。目前全球比特幣節點數量為11703個,想要修改數據,必須得到分布在全球各地的5968個節點的共識,幾乎不可能。
2.曠工與比特幣
為了讓人們愿意使用比特幣軟件并建立分布式賬本,比特幣設立了一種機制:挖礦。挖礦的過程就是讓電腦去猜比特幣區塊鏈中下一個區塊的一個加密值,猜中了就能得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電腦性能越高,猜中的概率就越高,這就促使了比特幣挖礦產業的發展。
3.比特幣的缺陷
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時限制了每個區塊的容量為1MB,雖然每條交易記錄的占用空間很小,但隨著比特幣的發展,這已經無法滿足巨大交易量的存儲需求。因此,許多節點治理者提出了對比特幣進行擴容的建議,但由于51%投票機制的限制,無法達成共識,大家意識到比特幣的一個重大缺陷是“不易擴展性”。
4.硬分叉
比特幣擴容的最終解決方案是硬分叉,即從比特幣主鏈中分離出一條支鏈,使兩條鏈相互獨立且互不干擾。截至目前,比特幣共經歷了6次硬分叉,分別產生了BCH(比特幣現金)、BTG(比特幣黃金)、BCD(比特幣鉆石)、B2X、SBTC(超級比特幣)和BCHC等。
二.以太坊ETH–區塊鏈2.0
比特幣的出現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和思維,基于比特幣而產生的概念也越來越多。2013年,來自俄羅斯的程序員VitalikButerin發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書,并啟動了該項目。
以太坊是一個開放的區塊鏈平臺,允許任何人在平臺上建立和使用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應用。與比特幣不同,以太坊的設計十分靈活,非常適應各種不同的應用場景。目前以太坊的源代碼已經托管在GitHub社區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對以太坊的升級改造,或者基于以太坊的開源代碼建立自己的區塊鏈。
1.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是一段代碼,一些人制定的規則,運行在區塊鏈上,參與者必須遵守規則才能正常使用。它打開了區塊鏈的許多實際應用場景,可以通過區塊鏈解決許多社會問題、需求和痛點。不同行業和規則類型都可以寫入智能合約。
智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