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瀏覽:321
比特幣19日的價格走勢吸引不少人關注。當天,比特幣一度跌破3萬美元大關,爆倉者比比皆是,而在4月比特幣曾飆升至6.5萬美元附近。就在爆倉者痛心疾首之時,比特幣價格又開始反彈,價格一度逼近4萬美元,但前路走向仍不明朗。
一邊是瘋狂拋售、哀鴻遍野,一邊是鼓吹抄底、支持買進,坐在“過山車”上的投資者慌亂無措,圍觀的看客一臉迷惑。只有那些損失了真金白銀的投資者幡然醒悟——幣圈的投資風險實在太大!
包括比特幣在內的虛擬貨幣此輪為啥大漲大跌,市場眾說紛紜:
有的說,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是此次瘋狂走勢的始作俑者,此前他宣布特斯拉不接受比特幣付款,隨后比特幣價格出現暴跌。
有的說,因為市場對美國出現“通脹恐慌”,擔心美國會調整貨幣政策,導致金融市場出現震蕩,繼而波及幣圈。
有的說,隨著虛擬貨幣淪為犯罪分子的洗錢工具,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金融機構、企業等發布停止使用虛擬貨幣交易的決定,使虛擬貨幣價格受到影響。
總之,貌似有個什么風吹草動,都可能波及虛擬貨幣的價格。究其背后原因,還是其自身屬性決定的。
別看虛擬貨幣叫“貨幣”,其實根本不是貨幣。它既不由哪個國家的貨幣當局發行,又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充其量就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
可偏偏有人把這種虛擬商品變作了投資炒作的標的。人家炒金、炒銀還有實物黃金、白銀價格對標,可是虛擬貨幣背后啥也沒有。
無根之萍、無土之木,價格勢必難以穩定:某家機構宣布不再支持某幣購買商品,虛擬貨幣隨即大跌;某個幣圈大佬幾句“打氣”的話,也能讓幣圈興奮、價格飆升。其中,更不乏投機分子興風作浪。因此,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常常伴隨著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
我國相關部門早已意識到虛擬貨幣交易炒作的風險問題,在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就聯合發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
后來,通過發行代幣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涌現,首次代幣發行(ICO)等借機炒作盛行。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進一步明確,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盡管相關部門早已明令禁止,但仍有部分銀行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對國家有關監管要求落實不到位,給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留下可乘之機。
近期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部分虛擬貨幣交易平臺仍能繞過國內金融機構風控,進行充值、提現、購買等操作,交易炒作活動反彈明顯。為此,日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發布公告,再次明確:
金融機構、支付機構等會員單位不得用虛擬貨幣為產品和服務定價,不得承保與虛擬貨幣相關的保險業務或將虛擬貨幣納入保險責任范圍,不得直接或間接為客戶提供其他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服務。互聯網平臺企業會員單位不得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提供網絡經營場所、商業展示、營銷宣傳、付費導流等服務。
國家三令五申提示風險、切斷交易渠道、苦口婆心勸誡,就是想幫助廣大投資者增強風險意識,遠離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
且不說,這虛擬貨幣的漲跌規律“傻傻看不清”,就連投資交易出現問題和爭議也沒有司法機關為你維權“撐腰”。從我國現有司法實踐看,虛擬貨幣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護,后果和引發的損失由相關方自行承擔。
想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不做違法的事,多掙安穩的錢。
文章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