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瀏覽:298
根據Dixon的說法,Web3是“建立在通證之上的,由建設者和用戶擁有的互聯網。”他將這個新時代定位為Web2.0(2005-2020)的一種解毒劑,Web2.0被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等中心化平臺所主導。他說,在Web3中,“所有權和控制權是分散的。”
毫不意外,Dixon的說法引來了熱議。有不少人贊同他的觀點,但是,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異議。主要原因是認為區塊鏈成本太高、性能不夠,而且所謂的元宇宙不過是概念,是泡沫,還遠遠稱不上Web。
這一個方面說明Web3處于非常早期,就像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一開始總是難以被人所理解,受到各方面的打壓和排擠,一個新生事物必須自己向世界證明,你是更高效的,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更好的應用場景的,或者說是對的,然后才能成長。但是,一些能夠提前看到趨勢的人,更能夠獲得早期發展的紅利,并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采用迅速發展壯大。
那些對Web3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的人,還遠遠沒有感受到去中心化所帶來的巨大威力,以及新技術發展的指數效應。一方面,Web3的技術底層正是解決現在Internet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它也需要經歷Web1.0和Web2.0的發展過程。
Web3打破互聯網企業模式,突破成長困境 集中式平臺遵循可預測的生命周期。這個也就是常說的S曲線。一個企業的成長,或者產品的生命周期,都遵循S曲線。在S曲線的上升期,一個產品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與更多的人合作,出現一個用戶、合作者、產品共贏的局面;但是,當體量到一定的規模,合作就變成了競爭,壟斷更為重要,系統不具有開放性,這就到了S曲線的平臺期,也開始進入產品或組織的終結。這是因為達到一定規模后,用戶利益和產品方的利益產生了沖突,而用戶對產品并沒有話語權,產品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走向末路,被新的更有生命力的產品逐步積累用戶所取代。
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中,由通證提供良好的流動性和權益,用戶、開發者、投資人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他們必須共同尋找辦法來完善和做大系統,從而最大化自身的利益。Web3網絡平臺和應用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具有絕對權威的公司來管理網絡,大家依靠既定的規則行事,對規則的改變必須獲得大多數權益人(也是用戶)的同意。這就使得系統的演進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一個完善和提升的過程。
在區塊鏈的整個技術的演進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這種發展歷程,比特幣而后,隱私交易網絡的出現,智能合約平臺的出現,去中心化存儲網絡的加入,都是Web3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演進的過程。同時,對單個平臺而言,比如Ethereum,Filecoin,不斷地通過提案來進行改進。提案來自社區,來自開發者,同時提案的最終落地必須得到大多數網絡維護者的同意才會生效。
這種把現有利益的沖突各方變成利益關聯方,產生的巨大威力將使得網絡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這一點可以從區塊鏈的價值反映看出來,極少有公司能夠向比特幣網絡或以太坊網絡這么快速成長,并在市場上體現極大的價值。
公開和透明性帶來前所未有的自由 這里所提到的自由,并不是說為所欲為。世上沒有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