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瀏覽:264
10月11日,蘇富比拍賣行舉辦了一場藝術拍賣會。導演王家衛的首個電影NFT作品《花樣年華——剎那》以428.4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王家衛個人作品和亞洲電影NFT作品拍賣價格的新紀錄。
《花樣年華——剎那》是王家衛在1999年拍攝的經典電影《花樣年華》中未發行的片段,是來自香港影星張曼玉和梁朝偉的第一天拍攝畫面。該NFT只會發行1版,時長為1分鐘31秒。
這次拍賣與半年前佳士得對加密藝術家Beeple的作品拍賣呼應,都是NFT浪潮的傳播。然而,與國外NFT社區強調社交傳播和個人表達的不同,東方的NFT更注重以文創IP為核心的文化再傳播。
中外對于NFT的發展節奏和生態方式完全不同。王家衛的NFT電影作品拍賣和Beeple的NFT作品拍賣展現出了東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
首先,NFT起源于加密世界,嚴格來說并非“舶來品”。但在中文世界中提到“NFT”,需要先解釋其含義。無論是“非同質化通證”還是“不可替代性數字憑證”,中文翻譯的關鍵都是從其“數字確權”的功能出發。
而這與西方社交傳播的方式不同,由于“NFT”浪潮直接起源于加密社區的發展,大量NFT愛好者來自加密藝術或加密貨幣社區。
在接觸NFT領域之前,玩家對賽博朋克和加密貨幣充滿好奇。所以當NBA巨星庫里將自己的推特賬號換成“喪猴”系列NFT頭像時,他的巨大影響力使很多人開始效仿,將自己的頭像換成“喪猴”NFT系列。最近,你也可能在朋友圈中發現許多人的微信頭像變成了一只“喪猴”或者“像素人”頭像。
在中文語境中,“NFT”的核心功能是“數字確權”,這是因為基于區塊鏈以太坊的EIP-721協議而誕生的“NFT”可以充當數字世界中的所有權憑證。然而,在國外,“NFT”浪潮與加密藝術、賽博朋克等概念緊密相關,這種差異也導致東西方NFT概念衍生的流行文化不同。
在國內的NFT生態中,出現了“迷因”NFT化的趨勢。無論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還是螞蟻鏈和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飛天”系列NFT,都是先有文化迷因,然后結合NFT的玩法。
具體來說,這種趨勢將“NFT”視為一種技術工具,幫助已有的文化迷因進行傳播。
以騰訊推出的NFT交易平臺“幻核”為例,其首期NFT是《十三邀》,這是許知遠主理的一檔訪談類節目,已經推出了五季。它本質上是一個視頻節目,但也衍生出了書籍等其他呈現方式。幻核通過獲得《十三邀》的授權,基于該文創IP推出了新的黑膠音頻NFT。而第二期推出的文化IP是“五十六個中華民族”,這是由青年藝術家周方圓創作的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印象動畫作品系列,不同的是其NFT技術與形式。
支付寶推出的歐洲杯最佳射手NFT本質也是“文化IP + NFT形式”組合。這種“迷因”NFT化所衍生的生態具有以下特點:主要角色是IP授權方,即現有或過去的文化“迷因”及其版權所有者;平臺方扮演為為其提供NFT形式的賦能者,典型代表是國內的BAT大廠;最后是購買NFT的玩家,即NFT收藏者。
而在國外的NFT浪潮中,呈現出了另一種生態——“NFT”迷因化。即NFT本身就能引起一種潮流文化,比如17年流行的“加密貓”,今年大火的“加密朋克”,還有庫里也被吸引的“喪猴”系列。當一位創作者或工作室想出了新創意,并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創作出一個NFT系列,一旦引爆社區,這個系列就有機會成為新的潮流。
當然,這種模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