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瀏覽:275
11月6日,美國最大的合規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申請成為ENSDAO的治理代表,想要加入該生態。
ENS如此受加密社區關注,與其試圖搭建區塊鏈底層公共基礎設施有關。
區塊鏈中的域名系統
ENS全稱為“EthereumNameService”,是一個基于以太坊區塊鏈的分布式、開放和可擴展的命名系統。據ENS官網,目前其域名數量已達到41萬,用戶超過15萬。通俗地說,ENS就是區塊鏈中的域名系統。ENS域名讓人們沒有必要再復制或輸入冗長的區塊鏈地址。
在互聯網時代,域名早已成為一個組織或個人的身份象征。每一家公司都追求簡潔易記的官網網址,例如蘋果公司的官網“www.apple.com”,微博的官網“www.weibo.com”,人們無需記憶,就可以通過本能式的拼寫輸入其域名,訪問其官網。
2014年9月1日,萬達集團董事長之子王思聰就曾獲贈一個價值不菲的域名“www.wanda.com”,并將鏈接設為自己的微博主頁,該事件迅速在互聯網上引起熱議,反映出互聯網域名作為一種身份象征,正轉變為有交易價值的身份資產。
但在區塊鏈世界中,這一具有公共性質的基礎設施遲遲未得到建設。自2009年中本聰正式運行比特幣區塊鏈以來,任何人使用區塊鏈系統轉賬時都必須輸入一串長長的數碼字符。以比特幣創始區塊的地址“1A1zP1eP5QGefi2DMPTfTL5SLmv7DivfNa”為例,這是一串34個字母與數字組成的無規律字符,對普通人來說非常難以記憶,同時與該地址進行交互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極多:這串像亂碼一樣的地址到底對不對?字母大小寫是否要注意?如果轉賬錯誤怎么辦?
這種略顯粗糙的操作感受提高了區塊鏈技術普及的門檻,而本質原因是區塊鏈技術本質是一種計算機語言,對人類語言并不友好。
而ENS做的就是在區塊鏈網絡中構建一個人類可讀的域名系統。比如現在給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Buterin轉賬,已經不需要記錄下他冗長的以太坊賬戶地址(0xd8da...6045),而是只要是通“vitalik.eth”就行,非常接近現有互聯網的體驗,但其背后卻是區塊鏈技術作為支撐。
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
為何區塊鏈不直接復制現有的互聯網域名系統進入鏈上?這與區塊鏈原生的去中心化精神有關。以ENS為例,它是以太坊的一位開發工程師NameBazaar于2017年5月4日正式推出,由以太坊基金會孵化。
和傳統公司的售賣商品不同,ENS設計了一套競標機制,讓任何以太幣的擁有者都可以方便的為自己的以太坊地址注冊一個以.eth結尾的以太坊域名。比如當前版本的競標機制只允許競標6個字符以上的以太坊域名。而截止目前ENS已經進行了618000次競拍,投標的ETH約為3298707個。
從未獲得融資的ENS項目相比其它更容易獲得收益的區塊鏈團隊,在長達四年的時間里都未選擇利用通證發行機制來獲取支持。直到11月1日,該團隊才決定啟動用戶激勵計劃,發行ENS自己的通證“ENS”,而根據規則,此后ENS的后續發展將完全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由社區用戶投票幫助ENS自身發展。
ENS團隊曾總結稱:“ENS一直是一個屬于社區的開放性公共設施,ENS的核心部分是去中心化和自運行的(比如,沒有人可以搶走另一個人的ENS名稱),但也有一些事情需要人為介入裁決的。”
web3.0時代的新登錄方式
ENS代表了一種新的便捷性區塊鏈交互體驗,但它還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更近一步,去參與搭建區塊鏈領域中的身份系統。
當下的互聯網中,在登錄絕大多數應用時,我們需要使用手機號或電子郵件地址和密碼創建一個賬戶身份。然后,該服務可以在他們的內部數據庫中查找我們的用戶名或電子郵件地址,看看相應的密碼是否與我們提供的密碼匹配。生成用于進一步身份驗證的隨機密鑰,通常存儲在Cookie中。
換句話說,這些服務的安全與隱私性完全取決于背后的運營主體及服務器供應商等機構的安全防護與自覺性。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手機泄露和數據濫用已成為社會公共的治理難題。
而對于“Web3.0時代”或“元宇宙”來說,一個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或許才是新的選擇,而不是基于Facebook賬戶或谷歌郵箱搭建身份系統。
目前,以太坊網絡中有一個新的提案“EIP-4361”,讓用戶可以使用自己的私鑰(帶有相應的地址)進行身份驗證,而不是使用用戶名和密碼的組合。
據悉,EIP-4361使用增強的Backus-Naur表單(ABNF)為這些身份驗證消息定義了一種標準化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