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瀏覽:275
隨著中國對虛擬貨幣監管的加強,比特幣挖礦的非法性質在司法實踐中得到了更明確的界定。最近,北京朝陽法院和東城法院公布了一起比特幣挖礦合同糾紛案的判決結果,判定合同無效,責任自負。這些判決表明,我國決心在法治化的軌道上治理虛擬貨幣的混亂問題,并為今后類似案件提供了范例。
自去年以來,受全球通貨膨脹預期等多種因素影響,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在反復波動中一路攀升。這也導致國內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愈發猖獗,甚至有人宣稱“全民挖礦”時代即將到來。
所謂挖礦,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專用計算機(礦機)計算生產虛擬貨幣的過程。與高風險、高波動性的虛擬貨幣交易相比,虛擬貨幣挖礦看起來是一個萬無一失的投資方式,但實際上仍然屬于高風險投資,并且存在高耗能和高碳排放等問題。中國學者在今年4月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如果沒有任何政策干預,中國比特幣區塊鏈的年能耗將在2024年達到最高點,耗電量為296.59太瓦時(1太瓦時等于10億度電),產生1.305億噸的碳排放量。
虛擬貨幣挖礦對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沒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過度的挖礦能耗對中國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正如朝陽法院所指出的,這類挖礦活動不利于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而虛擬貨幣生產和交易環節可能引發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等多重風險,有損社會公共利益。
今年5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明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防范個人風險向社會領域的傳遞。隨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個部門明確禁止以任何名義發展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并將挖礦活動列入淘汰行業。同時,加強挖礦活動的核查整治,加快退出已有項目。央行等多個部門明確表示,虛擬貨幣兌換等相關業務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各地也加強清理整頓挖礦用電,并從過去的斷電擴展至查封礦機和排查IP地址。
在嚴格的監管下,國內虛擬貨幣挖礦的算力急劇下降。盡管規模化挖礦已被全面禁止,但一些個人挖礦行為仍在各地存在。要徹底消除虛擬貨幣在中國的生存土壤,必須采取零容忍、全覆蓋的態度,形成持續的治理合力和高壓態勢,不給違法行為任何可乘之機。在中國,無論是虛擬貨幣的礦場還是交易場,都無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