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許多人都聽說過他讓梨的故事。《三字經》中也提到了“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孔融在年輕時就展現出了出色的才能,被與平原陶丘洪和陳留邊讓并稱為俊秀之才。十歲時,他就獲得了當時的黨人領袖李膺的贊譽:“高明必為偉器。”孔融還擅長詩歌,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賞他的文辭,把他列為了“建安七子”之一。在漢獻帝即位后,孔融擔任了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和北海相等職務。六年間,他修建了城邑,建立了學校,并且舉薦了許多賢才。因為其卓越的政績,有人稱他為“孔北海”。然而,除了他讓梨子的故事為世人所熟知之外,他之后的人生對大多數人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在三國亂世中,他最終沒有取得什么成就,且死得也不十分光彩。據《后漢書》記載,孔融留下了二十五篇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和書記,但因為年代久遠,現存的大多只是片段。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非常有個性。他的散文追求華美的辭藻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風格,這使得孔融與同時期其他作家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