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瀏覽:283
本課堂用通俗易懂的系列內容為大家呈現區塊鏈與密碼學領域相關知識。這里有知識也有故事,從感興趣到有樂趣,點寬課堂等你來學。
這個系列中的課程內容首先從比特幣著手進行入門介紹,再延伸至區塊鏈的相關技術原理與發展趨勢,然后深入淺出地依次介紹在區塊鏈中應用的各類密碼學技術。歡迎大家訂閱本公眾號,持續進行學習。
【本課堂內容全部選編自PlatON首席密碼學家、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德彪教授的《區塊鏈與密碼學》授課講義、教材及互聯網,版權歸屬其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
1.0 引言
我們先從一組小漫畫聊起,先看看帥氣的我(咳咳)和小明發生的故事。
-2-
-3-
看完漫畫,大家對用區塊鏈記賬有了大概了解嘛?其實在區塊鏈運轉機制中,當然不能用石頭剪刀布啦!而是讓全網節點比賽,看誰先算出一個前X位都是0的隨機數,誰就獲得記賬權,我太難了…
舉個例子:整個比特幣網絡要約10分鐘才能找出一個前10位都是0的隨機數,所以確保同時只有一個節點記賬。
而如何確保多方互相都信任呢,第一大家一起“抄作業”,并放在自己的書包里(賬本),第二確保“作業”在字跡上蓋個印章,確保不被篡改。
說是照抄一遍,其實交易內容是可以被加密的,雖然密文全網同步備份,沒有對應的私鑰還是看不到——確保了數據私密性和安全性。(沒有鑰匙休想打開我的作業本!)
而在“作業”上蓋章,這個“印章”則是比喻區塊正文的對應Hash(Merkel根),Hash相關的知識點在后面的課堂中會講到,只要正文被篡改了哪怕一丁點兒,Hash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大家”也就知道正文被篡改了。
就像是篡改作業的筆記,不管是橡皮擦掉、膠條粘掉、還是用涂改液涂掉,都是留下痕跡哦,而這種篡改內容就會被整個區塊鏈系統無情地拋棄。
大家對區塊鏈是不是有一丟丟了解了呢,下面我們言歸正傳,來看看區塊鏈的“爸爸”比特幣的誕生記!
1.1 比特幣“破蛋”
2008年11月,一位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密碼學論壇metzdowd.com發表的一篇名為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中首先提出了比特幣。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發布了比特幣系統并挖掘出第一個區塊,被稱為“創世區塊”,最初的50個比特幣宣告問世。
(比特幣創世區塊)
有趣的一點是,中本聰在創世區塊中帶上了一句話以證明這個區塊挖出于2009年1月3日。是什么方式呢?看圖~
(2009年1月3日《泰晤士報》頭版)
中本聰將2009年1月3日《泰晤士報》中頭版的新聞標題——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財政大臣正處于第二次救助銀行之際》)記在了創世區塊中,而當時全球金融危機正在席卷歐洲,無人幸免。
當傳統銀行在金融海嘯中掙扎之際,代表新一代支付方式的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貌似巧合的事情現在看來卻意味深長,仿佛是命運的交接棒。
比特幣趣聞之有史以來最貴的比薩
2010年5月22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程序設計員拉斯洛·豪涅茨(Laszlo Hanyecz)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