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瀏覽:298
我們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NFT產品價值的背后究竟是炒作還是財富。
1、是炒作?
人為制造稀缺的炒作NFT藝術最早始于2017年。 在當年,加密朋克(cryptopunks)——自帶“朋克”氣質的、不起眼的像素小頭像,是歷史上第一個NFT數字藏品項目。 加密朋克由開發工作室LarvaLabs創建,是一系列10,000張圖像,在以太坊區塊鏈上標記為NFT。主打稀缺性、唯一性和不可纂改性。就這樣,以手游頭像生成器為基礎誕生的NFT項目,開辟了新的區塊鏈市場。 “加密朋克”的社區非常活躍,其中不乏各界名人。 比如香港男演員余文樂,已經擁有了一個“朋克”。 美圖秀秀董事長蔡文勝說自己花125ETH買下一個NFT頭像。 波場幣創始人孫宇晨也在朋友圈表示,其以1050萬美元的高價購買了“人類目前為止最貴的微信頭像”。 對此,許多人不禁提出一個疑問,NFT真的這樣值錢嗎? 首先我們來談談虛高的部分。 其實有很大一部分NFT是沒有價值的,它們的價值升高主要是一些投機客和投資者“炒”出來的,這些人過分強調NFT的金融屬性和收藏價值,造成價格虛高,在常理上超出了它自身的價值。 高價的背后處處是風險,NFT也不例外。 區塊鏈交易是7*24小時的,漲跌幅不受限制,“坐莊”、“砸盤”事件經常發生,要是稍微反應慢點,就可能會遭受損失。所謂的“閃崩式下跌”,基本也很難找到砸盤源頭。莊家想砸盤,就砸了。 不少NFT產品被名人、投資家、收藏家爭相炒作、哄抬價格,對他們來說幾百萬損失算不上什么,但市場不會為山腰站崗的人買單。 在這一點上NFT藝術藏品的買賣類似于“郁金香騙局”,最后的結果是接盤者血本無歸。
2、是財富?
一個有價值的NFT,它的價值主要來自于兩大方面,一個是稀缺性,一個是現實價值。 稀缺性不難理解,通俗點來說就是很少或者唯一; 另一個就是在現實世界里的價值。 2021年6月23日起,支付寶與敦煌美術研究所及動畫《刺客伍六七》共同推出基于螞蟻鏈發行的“NFT”版付款碼皮膚,每款NFT限量8000份,售價為10支付寶積分+9.9元,每日分兩批搶購。隨著該活動熱度的增加,發售的NFT被一搶而空。 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1月31日葛飾北齋的展覽在大英博物館舉行。展示作品的同時,大英博物館還拍賣了200幅葛飾北齋作品的NFT藏品,其中包括著名的《神奈川沖浪里》 2022年1月11日,西北首套新聞攝影作品NFT發行,華商報聯合駿途鏈“Hi元宇宙”發行以“牽手你最愛的西安”為主題的新聞數字藏品,上架9分鐘即告罄。 一些藝術藏品本身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又或者已經產生了很強影響力,因此,這些藝術藏品也就具有現實價值。 如上述提到的《刺客伍六七》,是目前原創動畫領域的大IP之一;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是無價的藝術收藏品;西北首套新聞攝影作品記錄了西安在過去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時刻。 這些NFT作品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品、收藏品,是區塊鏈技術介入數字文化產業領域后帶來的文化創新。
3、價值共識
那么NFT數字藝術藏品的價值來自哪里呢? 所有的NFT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共識”。 當某一個具有一定意義的NFT出現時,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它有價值,那么這個NFT的價值就會越來越大。正如人們覺得《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因為人們在思想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但我們需要注意,在達成“價格共識”之前,《清明上河圖》已經具有公認的“價值共識”。 NFT數字藝術藏品的價值正是來自于這種公認的“價值共識”,沒有“價值共識”的“價格共識”,只是曇花一現的經濟泡沫。 有價值的NFT數字藝術藏品背后是文化底蘊的支撐,擁有文化價值的NFT產品才能“有底氣”,因而也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間。
來源:元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