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瀏覽:264
自今年年初以來,對虛擬貨幣采礦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五月份就明確了打擊比特幣采礦和交易行為的基調,堅決防止個人風險影響社會領域。此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相關措施,加強了對采礦行為的驗證和整改。大型采礦機構在中國基本被清除,許多采礦活動已經關閉或搬遷到海外。然而,由于個人采礦行為具有體積小、隱蔽性強的特點,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網吧運營商利用配備高性能顯卡的電腦進行挖礦,還有一些銷售顯卡和硬盤的企業自行進行挖礦,甚至一些國有單位工作人員也利用公共資源參與挖礦。由于涉及到采礦機械生產、能源消耗控制、數據監控、金融監管等多個部門和環節,部分地區在溝通協調和責任劃分方面存在不暢,導致個人采礦行為仍然存在監管盲點,為散戶投資者利用漏洞帶來機會。
虛擬貨幣采礦是一個落后的過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較大。此外,生產和交易過程中的風險突出,其盲目和無序的發展對高質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們應該優先考慮節約,實施全面的節約戰略。在生產領域,我們將促進資源的全面節約、密集和回收。這對于清理和整改虛擬貨幣采礦行為提出了高要求,即使是小規模的個人采礦行為也不容忽視。對虛擬貨幣的挖掘不能有任何監管死角。一方面,相關部門需要形成聯動,加強協調合作,共享監管信息,解決個人采礦監控和調查等問題,形成整改的協同效應。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能耗、計算能力、資本流動等技術手段,實現全過程、全鏈條的監管,讓散戶投資者無處遁形。
總的來說,在各部門和地區的集中整改下,大規模和分散的虛擬貨幣采礦行為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未來隨著監管盲點逐一清理,相信實現虛擬貨幣采礦零目標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