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瀏覽:255
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一個時隔30年的概念成為時下各行各業熱議的焦點,引發人們對科技前景和未來人類社會遐想。本次工作坊的召開為哲學界反思“元宇宙”,推動哲學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就“元宇宙”展開跨學科對話提供了交流平臺,也為社會公眾對于元宇宙的基本內涵、現實狀況,以及發展趨勢進行冷靜思考提供了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
開幕式由廈門大學哲學系王曉陽教授主持,他對本次工作坊作了簡要介紹,并對各位專家、學者和同仁的到來表示歡迎。《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胡志強教授表示,哲學應該力爭在“元宇宙”技術發展中發揮自己的重要力量。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研究員作題為《平行智能:孿生-元宇宙-靈境的智慧科技之DAO》的報告,他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歷史性地回顧了元宇宙概念的由來和相關技術的發展過程,指出出版于1990年的《鏡像世界》(Mirrorworlds)是元宇宙的技術源頭。王飛躍認為,元宇宙本質上是一個形而上學世界,而從工程學上講,元宇宙是物理空間、賽博空間、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世界整合在一起的社會物理網絡系統(CPSS)。在元宇宙中,“描述”機器人、“預測”機器人和“引導”機器人將與現實世界中的個體實現人機結合、虛實結合和知行合一。他認為區塊鏈技術是構建元宇宙的技術核心,元宇宙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安全、有保障、可持續、能感知、服務于人且智能的”6S世界。
東華大學張怡教授作題為《元宇宙的本體論指向》的報告,討論了“元宇宙”的含義、本體論承諾、感覺性存在的本體論追問等幾個問題。張怡認為,“元宇宙”是分布式智能沉浸在虛擬環境中產生的感覺性存在,并在交互條件下形成了社會性。對感覺性存在的本體論追問,張怡認為元宇宙的本質是信息空間,并給出四個結論:第一,元宇宙不可能離開物理載體而單獨存在;第二,兩個物理載體的屬性如果存在著物理意義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載體之上隨附的元宇宙現象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三,元宇宙具有多重實現現象;第四,元宇宙一定存在著無法表征的現象。
中山大學翟振明教授在《元宇宙之我見》的報告中首先介紹了由他主導的人機互聯體驗項目。他提出當今基于原子世界的技術趨于穩定,但比特世界突飛猛進,原子世界正在逐漸被改造成互聯網的一個終端。他認為由軟件主導的元宇宙具有非空間性、兼容性、共享等特征。元宇宙是一個虛實無縫融合的世界,它的技術基礎是由虛擬現實(VR)和物聯網聯結的擴展現實(ER),人們在虛擬空間就能對物聯網中各種對象進行監控和操作。翟振明提出個體界面原理和群體協變原理,認為人工生成的體驗在原則上與自然體驗不可分別。
北京理工大學薛少華副教授以羅塞塔和巴別塔為隱喻,從“元宇宙”的基本涵義出發,討論了橫亙在現實世界與“元宇宙”之間的鴻溝,以及可能溝通現實世界與“元宇宙”的腦機接口技術。他認為,“元宇宙”概念是指基于一系列數字技術集合,通過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混合交互、互相影響而形成一種全新社會形態,我們目前早已身處其中,它引發了一系列人類文明數字遷徙的問題(數字難民、認知體驗、宗教倫理等)。根據新近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研究成果,人類極有可能使用腦機接口技術,在“元宇宙”中實現聽覺、語言、行動、視覺、記憶、情緒等信息的交互。
閉幕式上,山西大學江怡教授回顧了四場報告的主要內容,認為此次工作坊推動了對元宇宙本質的哲學探索。中國人民大學劉曉力教授認為,此次工作坊敢于冒險,敢于對不確定未來發出哲學的聲音,哲學有必要跟進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并對其進行哲學反思。華南師范大學陳曉平教授認為,本次工作坊是對科學前沿的回應,“元宇宙”概念尚未清晰明確,哲學能夠作出自己的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熱點: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