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瀏覽:279
2月24日,隨著烏俄沖突爆發,比特幣再度開始暴跌,日內最高下跌超過3000點,達到近一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全球幣價網站CoinGecko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18時,比特幣價格為35094.2美元,24小時跌幅為10%,過去7天的跌幅為20.4%。
烏俄沖突對比特幣的影響出人意料。據新京報評論分析,烏克蘭是比特幣活躍地區,擁有大量的比特幣存量和發達的比特幣流通網絡。烏克蘭政府于2月17日宣布通過了總統提出的虛擬資產法修正案,承認了虛擬資產在烏克蘭的合法性,成為繼薩爾瓦多之后的全球第二個"比特幣國家"。烏克蘭安全形勢緊張,許多比特幣持有者開始大量拋售比特幣。這種拋售潮甚至蔓延到整個東歐地區。
與其他虛擬貨幣一樣,比特幣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中有理論基礎。比特幣的倡導者受到哈耶克的著作《貨幣的非國家化》的啟發。在這本書中,哈耶克呼吁將貨幣的生產、分配和管理交由"看不見的手"來完成,以結束監管民主對貨幣的監督。
比特幣的兩個方面非常引人注目。首先,它的創造者確保比特幣的總量永遠不會超過2100萬枚。因此,比特幣的價值類似于黃金,由于其稀缺性,其價值上漲。然而,其價值的波動性導致其無法成為可靠的交換手段。交易者不得不經常調整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其次,比特幣不受任何機構支持,這正是它對用戶的巨大吸引力所在。實際上,比特幣的使用似乎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上。
與由信貸創造的無窮無盡的社會和經濟關系不同,比特幣的稀缺性意味著它的經濟活動能力有限。為了防止通貨膨脹,比特幣的創造者有意限制了比特幣的數量。實際上,他們的目的是提高比特幣的價值,其中大部分比特幣由該計劃的發起人所擁有。
然而,有些人夸大了比特幣所采用的技術,如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庫或分類賬,并認為它可以徹底改變財富分配并提供透明的交易賬戶。我們應該謹慎對待這些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