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1|瀏覽:374
1、NFT的屬性和價值?
NFT是一種藝術品/版權/數字藝術品等的非標憑證,是一串計算機代碼,購買NFT并不能獲得實物本身,擁有的是藝術品的網絡虛擬財產權。
國內NFT交易限制二次流轉,且限制NFT的收藏權利(沒有藝術品的版權和所有權),目前僅能在平臺規則范圍內做有限制的轉贈。
國內NFT核心產業鏈環節包括內容端-NFT發行端-NFT交易端-底層技術端,國內NFT平臺大部分產業布局僅停留在發行端(一級市場)和底層技術端,阿里、騰訊的鯨探和幻核以及視覺中國的“元視覺”均屬于偏向發行端的一次銷售,國內區塊鏈的發行以聯盟鏈為主。
因國內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二次交易平臺,當前NFT在國內其收藏屬性大于金融屬性。
2、NFT為何沒有完全放開?
NFT交易平臺的價值如同淘寶平臺之于電商產業鏈,一方面既可以ToC、ToB,另一方面,若可二次交易流通,行業價值將得到真正釋放。
當前NFT二次交易未真正放開根源在于NFT尚未真正定性。
政策端主要有如下監管約束: 1)虛擬貨幣炒作風險:國內尚無相關明確法律明確NFT是否為證券; 2)二次交易的問題:根據國發【2012】37號文和國發【2011】38號文指引,國家對交易所平臺有嚴格限定,并做過大規模整頓; 3)金融屬性之外涉及NFT的確權及版權保護等問題尚不明晰。
NFT在中國的發展路徑更加傾向于一種無幣化的探索,NFT如果被認定為金融產品,必須有相對應的交易所交易,持有相關金融牌照,在這基礎上產品的持有人不能超200人,T+5交易,且不得做標準化合約交易等。
而在國內新設交易所難度較大,需要經過國務院或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批準,新的金融牌照發放對于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更加困難。
3、從海外到中國,NFT的前景和空間如何?
全球市場發展迅猛,2021年全球NFT交易量超176億美元,是2020年的21倍,海外綜合NFT交易平臺龍頭Opensea引領全行業,截至22年3月市場份額約占比50%,2月交易量49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0倍。
Opensea交易機制完善,NFT定性相對明晰,且可二級交易:平臺夠大、可跨鏈、低傭金、免鑄造。
盡管海外的NFT因有虛擬屬性而被受到監管約束,但本質仍然被認定為證券。
我們認為中國的NFT平臺相比Opensea更加中心化、規模更小、監管可控,在明晰NFT屬性及政府的引導下,中國有望逐步探索更加合規的NFT平臺:
1)文交所有牌照優勢:1)文交所的設立需要國務院及省的批復通過,大股東多為地方國資;2)文交所從事的文化產權交易及相關投融資工作采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3)文交所最核心的指導文件是中宣發【2011】49號文,對交易平臺有明確的底層政策框架指導;4)目前全國各地文交所對數字文化產權交易已有相關布局或探索。此外,2022年1月4日數字人民幣正式上線。
2)數字人民幣奠定了數字藏品的流通交易基礎:一方面數字人民幣利于確保NFT交易的資金安全,防止洗錢和非法集資;另一方面,同質化數字人民幣的頂層設計將給予非同質化的NFT行業相關政策指引。
3)如果放開,NFT空間有多大?若NFT二級市場放開,我們預計2026年中國的NFT市場規模約298億(三方咨詢機構頭豹研究院測算為295億),若中國未放開二級交易市場,遠期預測2026年NFT中國市場規模約為60億,大約是放開后的1/5,我們預計遠期2026年NFT市場規模在放開二級市場前后有四倍的規模差。
投資建議: 1)NFT交易平臺的價值,相當于淘寶之于電商,NFT市場放開二次交易是行業市場空間真正打開的標志。我們認為NFT市場二次交易的放開需要在國家金融監管之下展開,依托文交所平臺的合作值得關注,尤其是地方國資傳媒上市公司和頭部互聯網公司在NFT市場的探索。一方面,地方國資背景的傳媒公司參股地方文交所平臺,另一方面,頭部互聯網大廠騰訊阿里正進行全產業鏈的深入探索,目前互聯網平臺仍然停留在NFT發行端一級市場的布局。 2)NFT尚未在國內真正定性,收藏價值大于金融屬性,無幣化的版權確權探索是當前正在進行的清晰方向。建議關注版權類的相關公司在NFT底層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