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瀏覽:250
考慮比特幣的兩類用戶:一類是使用比特幣另一類是把比特幣作為價值存儲工具的囤幣者。
第一類用戶的需求非常簡單,就是遠程、低成本地把價值從一個人手里轉移到另外一個人手里。
這些人的大量換手活動,支撐起了比特幣的流動性。
按照歸類,他們都不是囤幣者。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法幣本位。
甲用Fiat買入一些BTC,發送給乙,乙把收到的BTC賣出,得到Fiat。
這是完整的循環。
他們只是用BTC作為一個價值傳輸媒介。因此,他們并不關心比特幣的價格水平是高還是低。
現在我們要考慮與需求方相對立、不斷生產新幣的比特幣礦工。
只要比特幣有被使用的需求,那么礦工就可以把生產出來的新幣賣給他們。
只要用戶的使用需求大于礦工的拋售需求,就能夠支撐和提升比特幣的價格水平。
所以這里的均衡情況就是幣價等于生產成本(加上一些合理的利潤)。
雖然經濟學的原理是,需求決定價格,而不是成本決定價格。
但是由于比特幣作為價值傳輸媒介這個需求場景的獨特性,也就是需求水平不會受到價格水平抑制這樣一個特性,使得生產成本在均衡價格發現中起到重要作用。
這樣一來,當每4年比特幣產量減半時,所有礦工的生產成本都會翻倍,這就立刻導致所有礦工的充分競爭價格水平被立即拉高,從而提高均衡價格。
第二類用戶是囤幣者。他們一旦獲得比特幣就會長期持有不動。
這一類用戶相比于第一類用戶對現時的價格要更加敏感一些。
雖然從廣義的角度上講,他們也是一種價值傳輸者,只不過他們是把今天的價值傳輸到將來的某一天。
但是不管怎樣,短期而言,他們的囤積行為和礦工生產行為形成了互補。
當第一類需求因為某些外部原因減少的時候,幣價會下跌到礦工無利可圖的地步。
囤積者就會像海綿,吸收礦工無力囤積的比特幣。從而緩沖市場供需的波動。
囤幣者和礦工,其實是一體兩面。
正如劉教鏈在《比特幣史話》中所寫的,「“絕對的致富沖動,熱情的價值追求”,是礦工和囤幣者共有的。但囤幣者只是發狂的礦工,礦工卻是理性的囤幣者。價值之不息的增值,是囤幣者所欲的,也是聰明的礦工所欲的。但囤幣者是由流通界救出比特幣去完成這目的的,而礦工則是反復把比特幣投入流通去完成這目的的。」
在比特幣發展的早期階段(現在仍然是),其實是這兩類人共同出資(投資)建設比特幣網絡。
從上面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價格水平確定的一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