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4|瀏覽:270
目前,Web3.0仍在迅速孵化之中,它的最終形態還不確定。盡管市場上有很多關于Web3.0的構想,但是關于Web3.0的報道仍然很少,大眾對Web3.0的認知還需要提高。為此,陀螺研究院撰寫了《Web3.0生態全景報告:深探互聯網未來形態的核心價值》。該報告通過對Web3.0的歷史、技術、生態現狀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推動Web3.0領域的對話,為Web3.0生態的發展做出貢獻。
核心觀點:
Web3.0的演進源于個人網絡主權的回歸和信息傳輸能力的拓寬,它將實現從平臺聚焦到用戶聚焦的流量模式轉移。回顧互聯網從Web1.0到Web2.0的轉變,雖然用戶已經從被動的內容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內容生產者,但生產關系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變,只是商業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用戶對互聯網平臺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尤其在身份管理、個人數據和算法剝削方面。因此,獨立自主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需求不斷增強,平臺網絡效應逐漸達到頂峰,商業界開始追逐新經濟。另外,Web的轉變實際上也是信息傳輸的擴展過程,從最初的單向傳遞信息到Web2.0的雙向傳輸,信息傳輸方式的擴展性不斷增強,但已經達到了瓶頸。區塊鏈技術等多方協作網站結構的出現直接改變了Web的底層邏輯。在這種背景下,Web3.0應運而生。
從概念上講,Web3.0基于分布式和開放性、數據隱私和共建共享構建,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自下而上的互聯網價值。從分布式和開放性角度來看,Web3.0具有低門檻、應用可組合性、互操作性強、基礎設施和組件互聯互通等共識特點。從數據隱私角度來看,用戶對身份和數據隱私方面的信任已從平臺和政府監管為主要來源轉變為以個人為主要隱私保護來源。而共建共享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應用的所有權和組織形式。與Web2世界中用戶僅是應用的承載者和使用者不同,Web3中的用戶可以成為應用的建設者和共享者。在組織形式上,無中心自治組織DAO作為一種沒有固定形式的組織力量,可以在多個主體之間建立全新的信任關系,通過民主治理促進社區的共建共享,在Web3.0時代發揮重要作用。
從技術層面來看,Web3.0的技術堆棧已基本得到行業的初步共識,五個關鍵技術構成了Web3.0的基石。Web3.0堆棧從下往上分為基礎網絡層、協議層、擴展層、中間層、應用層和交互層。其中,協議層最為重要,主要由底層區塊鏈架構組成,是全網所有節點以共識協議為基礎運作的共識賬本,目前主要是包含比特幣、以太坊、Solana、Avalanche、Cosmos等公鏈。關鍵技術方面,Web3.0將以區塊鏈為底層架構,以網絡和計算、分布式數字身份、分布式存儲和隱私計算為核心技術,實現數字身份、資產和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回歸用戶,建立用戶和平臺建設者的平等合作關系。技術的演進將成為Web3.0時代的確定趨勢。
從生態層面來看,Web3.0的初步生態已經顯現,應用基本涵蓋了Web2.0的所有領域,但在發現和解決有效需求方面仍然有差距。隨著加密領域的持續發展,Web3.0也在不斷演化。近年來,“號稱Web3.0”的應用層層出不窮,盡管其中許多應用在需求發現、用戶痛點和經濟模式等方面存在問題,大多數還沒有展現出明顯超越Web2.0的效率,但其生態系統正在逐漸形成,應用涉及游戲、社交、金融、存儲、數據等多個領域,與Web2.0領域呈現重疊趨勢。與此同時,連接Web2.0和Web3.0的混合型應用也開始出現,尤其在NFT和游戲領域。從發展路徑來看,目前Web3.0以以太坊為主導,新的公鏈正在逐步追趕,Layer2技術逐漸成熟,多鏈共存的應用格局正在形成。
從發展角度來看,Web3.0仍然面臨著困難和挑戰。作為下一代互聯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