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瀏覽:261
長江流域油菜創下高產紀錄。由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襄陽市農科院聯合研發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在襄陽襄州區進行了測產,結果顯示單產達每畝419.95公斤,刷新了長江流域油菜的高產紀錄。該品種具有耐密植、高產、高油、抗病、抗倒等特點。種植密度提高到每畝3萬株,產油量高達每畝211.57公斤,含油量高達50.38%,是國家新品種試驗中含油量最高的品種。此外,該品種的品質也優于國際雙低標準。
最新技術讓果蔬儲藏不再難。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姚衛蓉的科研團隊解決了新鮮果蔬儲藏易腐爛變質的難題。他們先后研制出清洗消毒技術(超聲波技術、天然植物源清洗消毒劑)、新型冷殺菌技術(低溫等離子體技術、輻照技術)以及防腐保鮮劑、活性包裝膜等,這些技術已在國內果蔬基地和儲運業得到廣泛應用。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菲氏葉猴在高黎貢山刷新最北分布。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貢管護分局的工作人員整理回收的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了菲氏葉猴的活動影像。這是菲氏葉猴在高黎貢山福貢段的首次記錄,同時也刷新了我國菲氏葉猴種群的緯度最北分布。
青藏高原冰芯庫成為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的關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庫是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的關鍵。采集冰芯等冰雪樣品是監測亞洲水塔動態變化的重要手段。每根冰芯代表不同年代,冰芯中包含的各種物質都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
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視網膜色素上皮圖像,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定位眼睛內每個亞群的地圖,發現了視網膜色素上皮的5個亞群。這一發現將幫助科學家為特定的退行性眼病開發更精確的細胞和基因療法。年齡和疾病會導致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的代謝變化,進而影響視力。
一項研究發現,季節性H1N1流感病毒可能是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毒株的“直接后代”。這一發現來自對1918年大流感期間的歐洲樣本進行的基因組分析。
一項研究發現海草場底部的蔗糖積累濃度約比此前的海洋記錄高出80倍。這一發現意味著海草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全球有機碳庫,其他海洋和水生植物中也可能存在這種方式。
以上為“科學強國”整理的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