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瀏覽:271
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249.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狹義貨幣(M1)余額為63.61萬億元,同比增長5.1%。預計2022年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26.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2%。
此外,4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為207.75萬億元,同比增長10.6%。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01.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9%。人民幣貸款增加了6454億元,同比少增8231億元。
央行負責人表示,4月份當月人民幣貸款明顯放緩,同比增長較少,這反映出近期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一步顯現,同時還疊加了要素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困難增加,有效融資需求明顯下降。從整體上看,前4個月新增貸款為8.9萬億元,為歷史同期次高水平。1-4月企業貸款利率為4.39%,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保持在較低水平。
央行負責人指出,近期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帶來了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具有諸多戰略性有利條件,經濟體量大、回旋余地廣,具有強大韌性和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從4月份的金融統計數據來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穩健。
根據報告顯示,央行上繳利潤的進度靠前,2022年以來已上繳8000億元,全年上繳利潤將超過1.1萬億元,直接增強財政可用財力。4月份財政性存款增加410億元,同比少增5367億元,體現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
負責人表示,下一階段央行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雙重功能,加快落實已出臺的政策措施,積極主動謀劃增量政策工具,支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具體措施包括穩定信貸總量,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動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宏觀杠桿率會有所上升但保持在合理區間;降低融資成本,通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進而帶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推動金融機構減少收費,合理讓利給實體經濟;強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督促金融機構全面落實好“金融23條”,支持受困企業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靈活調整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居民家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信貸還款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