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瀏覽:240
自2013年的“單獨二孩”政策到2015年的“全面兩孩”政策,再到2021年的“三孩生育政策”,我國的生育政策不斷放寬。這一系列政策的目的是鼓勵和促進適度的生育率,以實現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為,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決策和規劃明確了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口和生育重點任務,并具體部署了各項任務,這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變動相適應,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生育政策逐步放寬,同時還出臺了多項綜合性的配套政策,鼓勵人們“敢生”。原新認為,單獨二孩和全面兩孩政策強調的是政策的寬松性,而三孩政策既放寬了家庭生育孩子數量限制,又增強了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并強調了配套支持政策。
原新表示:“一系列決策和規劃不僅指明了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口和生育重點任務,還具體落實到操作層面。”他估計,如果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能夠得以有效實施,“將當前的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數量)從1.3提高到1.5或1.6是有可能的,到2035年出生人口數量保持在約1000萬人左右也是有希望的。”
我國的生育率趨勢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下降,自1992年以來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原新表示:“在經歷了幾年的波動后,生育率將進入穩定和常態化的負增長狀態。換句話說,中國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峰值,約為14.2億人左右。”
原新認為,這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發展規律是一致的,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受教育和就業情況改善,出生率自然會下降。
隨著我國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數量的減少,她們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婚育年齡也隨之推遲。年輕人對養育子女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生育欲望下降,少生優養成為主流觀念,他們更注重子女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原新說:“生育政策對未來中國人口生育率的提升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在過去的7年中,單獨二孩和全面兩孩政策的推行已經體現了這種促進作用,但隨后出生人口數據大幅回落。這也表明,僅靠生育政策的優化和寬松還不足以實現適度生育水平的目標,還必須建立一系列與生育政策相互配套的經濟社會政策體系。
近年來,我國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讓很多人開始擔心“人口紅利”即將消失。但原新認為不必過分悲觀,中國目前仍處于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期,只是這個窗口正在逐漸變小。在中短期內,我國仍然可以享受之前快速增長和人口規模帶來的紅利。即使轉為人口負增長,中國人口仍將保持在13億左右的高水平,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口規模巨大、人口對經濟社會的壓力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都不會改變。
另一方面,過去的經濟增長依賴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規模龐大的勞動力資源,獲得了人力資源型的人口紅利。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僅強調增長速度和產值,還注重經濟發展的結構和質量。在經濟轉型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升級勢在必行,人力資本型的人口紅利也開始顯現。
近年來,我國的人口素質持續改善。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接受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了2.2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已經進入普及階段。這為將來的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人力資本的基礎。原新表示,未來不僅要將數量型的人口紅利轉變為更持久的質量型人口紅利,還要充分挖掘和開發老年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紅利,這些都是獲得新時代人口紅利的基礎,也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