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7|瀏覽:303
區塊鏈技術發展歷程
2008年,有人用“中本聰”提出了比特幣系統模型。2009年1月3日,創世區塊誕生,比特幣正式上線運行。比特幣系統具有穩定運行、任何交易可被追溯以及去中心化的特點。而它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它的本質是分布式賬本數據庫。
從區塊鏈的分類上來說,目前基本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第一類是公有鏈,任何個體都可以參與,在全球范圍都可以訪問。比特幣就是公有鏈的應用。第二類是私有鏈,參與者一般是大型企業的各個內部實體或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它具有一定的中心化協調機制,控制者可以指定參與節點和驗證節點。第三類是聯盟鏈,指的是多中心的區塊鏈,一般是由企業聯盟或政府機構發起,并具有準入和權限控制機制。
區塊鏈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9年到2013年,也稱為比特幣時代。這一階段底層的區塊鏈技術和上層的數字貨幣應用是密不可分的。第二階段為2013年到2015年,以太坊通過引入智能合約實現了區塊鏈的可編程,能夠承載多種應用,使區塊鏈應用不再僅限于數字貨幣領域。2015年至今是區塊鏈發展的第三階段,隨著聯盟鏈底層平臺的推出,通過解決商業級應用的關鍵技術問題,促進了區塊鏈與產業的融合。
區塊鏈產業應用逐步深化拓展
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從最初的金融領域逐步拓展到政務服務、供應鏈管理、工業制造等多個領域。區塊鏈技術通過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保障了資產確權、數據存證、證照管理和交易清算等不同業務的可信開展。從基礎設施到底層技術平臺,再到行業應用,可以說區塊鏈產業生態已經初步形成。
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提高交易的結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解決金融應用場景中各方缺乏信任和交易效率低下等問題。工業領域引入區塊鏈技術可以把產業鏈上下游的各種設備連接起來,幫助企業、廠家、原材料供應商和監管部門之間建立信任體系,提高生產制造的安全性。在物流領域,通過將所有物流參與者的數據連接并記錄到區塊鏈的網絡中,可以有效解決商品的溯源問題。在政務領域,區塊鏈為政務數據的互聯互通提供了一個分布式、多場景的解決方案,使得政府服務權責更明確,跨區域、跨部門的協調工作更加順暢,人民群眾辦事更方便。
區塊鏈的學科建設快速發展
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均開設了區塊鏈課程并成立了區塊鏈研究中心。但由于區塊鏈還處于初期,區塊鏈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的需求。
區塊鏈帶來的監管挑戰
隨著區塊鏈應用不斷深化和拓展,也帶來了一些風險挑戰。風險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網絡安全造成威脅;二是公有鏈的匿名性和信息難以刪除的特性,容易被利用散布不良信息,因而對意識形態安全構成挑戰;三是對金融安全的挑戰,目前很多非法金融活動打著“區塊鏈”旗號進行,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針對區塊鏈的監管,中央網信辦在2019年1月發布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并聯合有關部門共同開展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管理工作,積極落實區塊鏈應用的備案制和實名制,目前我國已公布了兩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未來區塊鏈監管的發展趨勢主要有四個方面,即區塊鏈節點的追蹤與可視化,聯盟鏈穿透式監管技術,公鏈主動發現與探測處置技術,以及以鏈治鏈的體系結構及標準。
作者簡介
陳純是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信息學部主任和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他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領域的前沿研究工作,近年來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方向進行了重點研發。他致力于將高水平的研究與產業應用相結合,取得了多項成果并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陳純院士在區塊鏈技術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他還專題講解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