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7|瀏覽:254
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
本文探討了區塊鏈誕生的過程。2008年的金融危機促使密碼學愛好者中本聰開始構想一種電子現金系統。他想到,如果銀行破產了,那么他的錢將全沒。于是,他著手發明了一個新的去中心化電子現金系統,并發郵件給幾百個密碼學愛好者。
雖然當時并未引起多大關注,但同年,中本聰發布了比特幣代碼的先行版本,為數字貨幣的發行奠定了基礎。第二年,他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
然而,比特幣當時并沒有什么價值。直到2010年,一位美國程序員用1萬比特幣購買了價值25美元的披薩優惠券,這標志著比特幣正式有了第一個公允匯率。
中本聰在區塊鏈上寫下了“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這句話標志著區塊鏈邁出了互聯網虛擬世界的第一步。
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可以實現點對點直接交互、資源節約、自主化、簡易化,同時排除了被中心化代理控制的風險。區塊鏈也是一種公共記賬的技術方案,實現數據共享、任何人都可以查賬,并保證不可撤銷、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每個新產生的區塊固定按照時間線形順序推進,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任何試圖入侵篡改區塊鏈內數據信息的行為都會被追溯,造假成本極高,從而可以限制相關不法行為。
熱點: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