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瀏覽:345
首先,比特幣的價格調整太過劇烈。比特幣自2009年誕生以來,其價錢一直在大起大落,尤其是近期漲幅較大。即使價格不斷攀升,但波動性仍然很大,每分鐘都有大幅度的波動,這樣的情況下,誰敢將其比特幣是根據去中心化的觀念進行設計的,其本意是為了抵抗國家貨幣超發。然而,由于比特幣沒有發行機構或監管機構,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挖掘,也不知道是誰發行的,這就存在很大的風險。相比之下,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各種本幣都是央行發布,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和國家信用背書,因此在各種經濟活動中使用本幣的交易和支付渠道十分普遍。而這一因素,比特幣明顯缺乏。
第三,比特幣總量是有限制的,到2040年可能會達到2100萬枚。這樣的數量顯然不足以覆蓋全球經濟活動。此外,比特幣的數量少,使得大多數人都把它當成一種投資標的,而非貸幣。這種情況下,比特幣的流通量很小,已經背離了原先的貨幣屬性。
最后一點是,虛擬數字貨幣已經達到數千種,其中不乏比特幣的競爭者,它們在各方面的功能與設計上有超過比特幣的地方。由于這些數字貨幣都吸取了比特幣的經驗教訓,并且靈活性更強,智能合約應用廣泛,因此它們的競爭力更加強大。
綜上所述,比特幣無法取代法定貨幣成為全球通用貨幣。盡管比特幣具有價值,但其幣值的多變性使其無法履行好價值尺度的職責,更無法作為價值表征物為他人標價,更遑論成為法定貨幣了。然而,虛擬貨幣的出現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各國也將繼續探索其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