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9|瀏覽:540
這周稍早前,WETH驚脫鉤傳聞就在加密社群瘋傳,幾位大V也附和道,甚至WETH智能合約開發商poordart.weth都推特稱:很不幸謠言屬實。我們會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你。整個工程都會退還給社區(金庫除外),我將前往非引渡國養精蓄銳。WETH已與ETH脫鉤...
隨著話題的持續升溫,在社群中引起了相當一部分用戶的驚慌。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才會出現很多負面口碑,讓人覺得這個話題不真實。但是實際上,這些都不過是對WETH相似迷因本質上的玩笑話,網上盛傳ETH與WETH脫鉤照片,亦均為網友自P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何為WETH、與普通ETH有哪些不同、又何難暴雷?及另一種解釋與之相似,卻又是另一種概念——WBTC。
何為WETH?
WETH(Wrapped ETH)是以太坊上的一種ERC-20代幣,符合ETH的定價,用戶可在任何時候以1:1的比例贖回原始資產。
為什么要包裝(Wrap)ETH?
我們應該知道,以太坊中并不是每一種代幣中的科技都有聯系,從而導致區塊鏈之間互操作性不強,一鏈原生代幣未必可以用于其他鏈,比如:您無法將比特幣應用到以太坊區塊鏈中。
您可以嘗試想象今天您帶來了很多新臺幣到南方的島國。
但是國家不接受臺幣的付款,您只能到當地的銀行去兌換當地的法幣。如果你想使用美元來購物,卻又擔心被銀行拒收的話,那就需要到當地銀行辦理轉帳手續了。也就是還沒來得及把手中現金轉化,買什么服務,買什么商品都無從下手。
針對這一困擾,以太坊在2015年提出ERC-20標準。該標準基于分布式記賬機制和共識算法,并將其擴展到區塊鏈中。從那時起,以太坊中的代幣幾乎都是按照以太坊的標準來使用,以此增強區塊鏈間互操作性。
但是令人難堪的是因為ERC-20標準只是ETH頒布之后才被確立下來,ETH自身并不能滿足,因此,還需將其包裝為WETH,使其達到ERC-20的要求。
WETH為何難以暴雷?
把ETH封裝成WETH智能合約,十分精簡,運行幾年來沒有出現差錯,使用時還很節約Gas Fee的成本,再加上沒有中心化單位(并沒有什么WETH基金會,那都是玩笑)可以操控該合約,所以,也沒誰能把用戶的財產移走,任何人均可以直接用智能合約在任何時候以1:1的比例贖回ETH,可以說是挺安全的。
從Etherscan上我們可以看到該合約當前有約376萬枚WETH(現價約48億美元)。
WBTC為何物,是否暴雷?
要在以太坊智能合約中應用原生BTC,我們也要通過打包來組建一個滿足ERC-20要求的WBTC。
但是,應該看到,盡管WBTC還是一種跨鏈發行BTC錨定幣,但是,這和WETH僅僅以單純的合同發行是不一樣的。因為它不是直接由第三方發行,而是由一個獨立于第三方的組織發行。需要以中心化單位來支撐發行,其中包括托管人BitGo、以及數十個經銷商(例如:Nexo、Ren Protocol、甚至是目前已申請破產的FTX和Alameda...)。
從理論上講,BTC目前應全部儲放于BitGo多簽錢包內,并由十多個個知名的加密機構持有私鑰(即最少需要有一半以上的單位同意才能進行資產轉移),安全性上也比較安全。
但與WETH相比,或者有某種中心化會帶來的危害,例如,用戶在鏈上對BitGo多簽錢包進行數據監督就更加困難,和WBTC智能合約、比特幣錢包與其他余額相符與否,而一些WBTC鑄造也許是交易所內經過一些過程而形成,普通用戶接觸不到,而且,用戶不能直接用BitGo機制把WBTC換回鏈中的BTC,首先要持有WBTC,然后才能前往具有支持的WBTC-BTC買賣配對、或配套鑄造、被毀交易所交換,WBTC的功能需要借助機構來間接利用。